由一首詩想認識一座城,著名詩人艾青《年輕的城》:我到過許多地方/數這個城市最年輕/它是這樣漂亮/令人一見傾心……
單位一名同事來自石河子,她的講述愈發(fā)讓我想一探究竟。
2005年五一早上,我們一家從烏魯木齊乘大巴車向西出發(fā),駛過郁郁蔥蔥、一望無際的農田,約三個小時后我們來到了2000年被聯合國評為人類居住環(huán)境改善良好示范城市——石河子。
石河子位于天山北麓中段、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緣,原是古老的游牧區(qū)。清朝乾隆年間,開始屯兵開墾,逐漸形成村落。1950年7月24日,王震將軍偕同國民黨起義將領陶峙岳等人,策馬來到瑪納斯河畔勘察地形地貌,提出首先要把22兵團機關的辦公地點解決好,這就是軍墾第一樓的前身。
石河子是一座完全由軍人自行選址、自行設計、自行建造的農墾新城。1976年,正式命名為石河子市。石河子建設模式得到中央肯定,據此又批準成立五家渠、阿拉爾等兵團管理的城市,堪稱是軍墾第一城。
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是全國唯一以新中國軍墾戍邊史為內容的博物館,由軍墾第一樓改建而成。2004年10月10日,新疆兵團成立50周年之際開館,博物館門口佇立著兵團奠基人——王震的塑像。展廳分上下兩層,陳列面積2000余平方米,分凱歌進疆、軍墾序曲、艱苦創(chuàng)業(yè)、激情燃燒、屯墾戍邊、繼往開來和再鑄輝煌等篇章。
第一部分:凱歌進疆,和平解放
1949年9月24日酒泉解放,9月25、26日國民黨新疆警備司令部和省政府的陶峙岳、包爾漢分別通電起義,新疆和平解放。
10月7日,六軍十七師五十團200多名戰(zhàn)士先行,趕著1000多匹騾馬,西出酒泉。12日解放軍6萬人馬,幾路大軍向新疆進發(fā)。
白雪罩祁連,烏云蓋山巔。草原秋風狂,凱歌進新疆。
在王震氣勢恢宏的詩詞中,11月17日第一兵團第二軍、第六軍抵達迪化(現烏魯木齊),與三區(qū)革命民族軍、國民黨起義部隊在迪化會師。12月17日,新疆人民政府與新疆軍區(qū)成立。
有這樣一張圖片引起我的矚目:1949年12月,三五九旅七一九團1800名官兵,徒步到達阿克蘇時已人困馬乏,他們又接到立即進入和田的命令。原來和田的國民黨與“東突”勾結,在外國間諜指導下,策劃組織叛亂。
從阿克蘇到和田有三條路可走,有兩條路沿途有食宿,但要遠行五六百里。可解放和田迫在眉睫,為了爭取時間,挫敗敵人的陰謀,選擇了第三條路,溫差、水源、風沙、嚴寒……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困難。兵分兩路,60人的小分隊乘車于12月6日到達和田。
12月5日,大部隊徒步橫穿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沙漠,鞋磨爛了就光腳走,除了沙塵暴,行軍7天依然沒找到水源,就喝馬尿,一些人開始虛脫,部隊便組織人手抬著他們前行。有一些人因為體力不支,生命永遠定格在了大沙漠。
這支干渴的部隊在沙漠中行進了半個多月,于12月20日終于走出了死亡之海。大部隊最后兩天急行軍400多里,共行程1580里,被軍委嘉獎稱“創(chuàng)下史無前例的進軍記錄”。
這支奇兵如同天降,讓叛亂分子措手不及,面對這支英雄的部隊,他們頃刻間便土崩瓦解,12月22日和平解放和田城。
第二部分:軍墾序曲,兵團成立
新疆歷代屯墾表顯示,從西漢開始,除隋、宋、明三朝外,屯墾共歷時1208年,進疆屯墾61.7萬人,面積199.96萬公頃。
歷史證明:屯墾興則西域安,屯墾廢則西域亂。兵團屯墾戍邊是兩千多年來屯墾歷史的延續(xù)。屯墾是建疆穩(wěn)疆的最根本、最重要的辦法,一方面解決部隊的給養(yǎng)問題,不增加駐地財政負擔;一方面自給自足發(fā)展經濟,帶動地方經濟的發(fā)展壯大,形成軍民魚水情,維護社會穩(wěn)定。
解放初期的新疆物資極度匱乏,農業(yè)生產落后,平均每三戶才有一頭耕畜,連農具都很缺乏。人均糧食195公斤,比當時全國的210公斤還要低,家家戶戶幾乎沒有余糧。
新疆解放后的這只駐疆部隊不僅有解放軍,還有起義的國民黨部隊,也有當地民族軍部隊,需要統(tǒng)一的管理體制。
1952年2月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發(fā)布部隊整編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已勝利完成解放中國大陸的偉大事業(yè),將光榮的祖國經濟建設任務賦予你們。你們現在可以把戰(zhàn)斗的武器保存起來,拿起生產建設的武器,當祖國有事需要召喚你們的時候,我將命令你們重新拿起戰(zhàn)斗的武器捍衛(wèi)祖國!
穿上軍裝是戰(zhàn)士,脫掉軍裝是農民。打得下、立得住、站得穩(wěn)、看得遠,才能長治久安。
1953年5月新疆軍區(qū)根據中央軍委和西北軍區(qū)命令,將駐新疆部隊分別整編為國防軍和生產軍。二、六軍部分(紅軍和八路軍延續(xù)下來的英雄部隊)、五軍大部(新疆民族軍)和二十二兵團(國民黨起義軍)全部編入生產部隊,分別整編為10個農業(yè)師、1個建筑工程師、1個建筑工程處、1個運輸處,共約10.55萬人,擔負屯墾戍邊任務。
請看張仲瀚將軍的詩:
雄師十萬到天山,
且守邊疆且屯田。
塞上江南一樣好,
何須爭入玉門關。
1954年10月7日,駐疆解放軍就地轉業(yè),新疆軍區(qū)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共有17.5萬人,職工10.55萬人,近7萬人為家屬。
10月25日,新疆軍區(qū)發(fā)布命令《公布成立新疆軍區(qū)生產建設兵團組織機構及管轄部隊番號》,全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qū)生產建設兵團",于11月1日正式開始辦公。
1956年5月起,兵團服從國家農墾部(部長王震)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雙重領導。由軍隊的自給性生產變成了納入國家經濟計劃的企業(yè)化生產。
第三部分:屯墾戍邊、艱苦創(chuàng)業(yè)
根據中央軍委關于1950年軍隊參加生產建設工作的指示,從1949年底開始,入疆解放軍部隊便陸續(xù)開赴荒原為即將到來的春季開荒做準備。
1950年1月21日,新疆軍區(qū)就部隊參加生產勞動發(fā)布命令,要求60%的人力投入生產,每人開荒6畝,當年完成開荒60萬畝。王震司令員要求:只能成功,不能失??;只能超過,不許減少。
1950年國慶,王震在《新疆軍區(qū)生產簡短總結》指出,春季開墾荒地85.2萬余畝,超過60萬畝計劃,修建水渠33條,總長123.5萬余米,收獲各類糧食折合成小麥超過1億斤,養(yǎng)牛6200余頭、羊8.29萬余只、豬8600余頭。開設各類工廠和作坊100多處,造紙印刷廠5座,開采石油6處、煤窯39處。這場大生產運動被后人稱為“軍墾第一役”,駐軍當年就實現糧食蔬菜的自給自足。
本著“不與民爭利”原則,解放軍基本選擇了人煙稀少、環(huán)境惡劣的沿邊境地區(qū)及二大沙漠盆地邊緣的戈壁荒原。燃起篝火燒荒,肩挑背馱人拉犁,就憑一副肩膀兩只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部隊以連隊為單位開展生產,沒有蔬菜就煮麥粒和包谷吃,沒有種子就省下糧食到幾十公里外的當地老百姓那里去換。
聽風當聽歌,下雨當水喝,坷垃當枕頭,蘆葦當被窩。
一步跨到新疆來,又割葦子又打狼,不怨爹,不怨娘,只怨孩兒腿太長。野大蔥,清水湯,三餐窩頭都一樣,實難下咽還得吃,不然干活餓得慌。
洋芋疙瘩包谷榛,干打壘里燒牛糞,腳上裹塊爛羊皮,背上步槍巡邊境。
以上順口溜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極端艱苦生產生活的真實寫照。
當時運力緊張,一無牲畜,二無麻袋。戰(zhàn)士們把褲角扎緊,裝滿麥子,再綁住褲腰,當作口袋背糧,一趟背70多斤,來回100多里,這就是有名的“百里背糧”。
沒有地方住,挖個地窩子就是家。房在地下三尺深,冬暖夏涼有點潮,下雨頂著四根棍,上面鋪著芨芨草,一旦水流就遭殃。
他們白手起家,1952年就建立軍墾農場27個,開墾耕地166.95萬畝,不但自給自足,還大力支持地方的各項建設。建國初期,戰(zhàn)士們響應王震將軍號召,節(jié)衣縮食,把一年發(fā)一套的軍棉衣改為二年發(fā)一套,把一年發(fā)二套的軍單衣改為一年發(fā)一套,軍裝的口袋也由四個改為二個;后來發(fā)的軍裝全部沒有衣領、口袋和帽沿,節(jié)省的軍費全部投入到新疆的經濟建設中來。在開荒生產中,戰(zhàn)士的衣物磨損得非常嚴重,為了節(jié)約資金,戰(zhàn)士們從不要求領取新軍裝,而是把已經磨爛的軍裝縫補接著穿,有件1950年配發(fā)的短皮大衣有296塊補丁。
僅僅兩年時間,除了實現糧油自給自足,開始向內地輸送大量棉花等物資,支持祖國輕工業(yè)發(fā)展。
據兵團辦公廳1995年統(tǒng)計,1954年兵團成立后,仍在兵團工作的老紅軍有195名、老八路2098名,其中不包括40年中已調出兵團的師以下老紅軍老八路。這些老紅軍老八路經歷了土地革命、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各個時期。全國解放后,他們又堅定地執(zhí)行毛主席的命令,一手拿鎬,一手拿槍,成功地改造了國民黨駐疆7萬起義官兵,并在新疆亙古荒原上譜寫了屯墾戍邊的壯麗詩篇。
1954年,前文講到的解放和田的七一九團,全團留守的500官兵成為軍墾戰(zhàn)士。絕大多數老戰(zhàn)士沒有離開過和田,曾經的荒漠在他們和后人手中變成了綠野田疇,他們被譽為“沙海老兵”。
1996年當年橫穿沙漠的老戰(zhàn)士合影28人(估計部分已離世),看到前排最左邊拄著雙拐的老戰(zhàn)士,我眼角不由濕潤了。
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自己獻子孫,是他們的真實寫照。
第四部分:戈壁母親,繁衍生根
屯墾初期,有個戰(zhàn)士給王震提意見:要解決老婆問題。王震上書中央,組織大批婦女入疆。1949年從陜西、甘肅青年女學生征兵千余人,1951年從華東野戰(zhàn)軍醫(yī)院征調未婚山東籍女醫(yī)護軍人1200余人,1950-1952年從湖南征青年女兵8000人,1952-1954年從山東征女兵2萬人。這些早期進疆的婦女成為了第一代軍墾母親,有的因為戰(zhàn)爭失去丈夫的還帶來了孩子。
很多女兵和男戰(zhàn)士產生了感情,走到了一起;沒找到對象的得到組織的牽線搭橋;還有的,批準回老家找對象,報銷往返路費。
下圖為1952年新疆軍區(qū)幼兒、學齡前兒童及子校統(tǒng)計表,7歲以下幼兒8687人,7歲以上兒童4294人,共12981人。
哪里有了親情,哪里有了掛牽,哪里才能成為家,在新疆安了家才能扎根新疆,才能日久他鄉(xiāng)成故鄉(xiāng)。這就是疆二代、疆三代的由來。
2017年9月古爾幫節(jié),我與朋友伉儷再次來到石河子,專門打車去石河子南15公里的軍墾“第一連”,彌補上次來沒能親臨一線的遺憾。第一連寓意兵團建設始于這樣眾多普普通通的創(chuàng)業(yè)團隊。
第一連全部住的是地窩子,地窩子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墾荒部隊居住的地下房屋,即在地下挖個坑,上面蓋上紅柳枝,下面鋪上蘆葦和雜草,供人生活休息。
地窩子分幾種類型:集體地窩子,是以班為單位居??;公用地窩子,也稱公用洞房,專供新婚夫婦作臨時洞房;三家合住地窩子,就是把一個十多平方的地窩子,用玉米秸稈夾二道柵欄當二道隔墻,分住三戶人家。
1952年以前的第一連,都是光棍漢。女兵入連后,結婚后的新婚夫婦,沒有房子住,就自己動手利用業(yè)余時間挖山洞當住房。山洞意味著家庭的產生,當年挖有76個山洞。
大概在2005年夏,我乘火車去內地出差,鄰座是兩位七八十歲的兵團夫婦,原來他們從北屯去河南老家探親。談及年輕的時候,阿姨說:那時與蘇聯關系緊張,孩子都放在老家,槍就放在床頭,和衣而睡,時刻準備戰(zhàn)斗。二老精神矍鑠,目光炯炯,言談間,仿佛回到了“一手拿鎬頭,一手拿槍支”激情燃燒的歲月。
第五部分:發(fā)展壯大,恢復建制
1958-1960年,全國"大躍進"的形勢如火如荼,兵團迅速掀起墾荒造田大興水利建設高潮,同時,兵團工業(yè)生產也蓬勃發(fā)展。1961-1962年,中央實施"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兵團各項事業(yè)很快進入一個全面大發(fā)展時期,農牧團場基本實現機械化、水利化、園林化。
隨著各項事業(yè)迅速發(fā)展,兵團急需大量人力,在中央關懷和內地省市支持下,來自全國大中專畢業(yè)生、農村青壯年、城市知識青年、復轉軍人、自動支邊人員,紛紛投入到兵團屯墾事業(yè)中來。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災害,內地很多地方吃不飽,新疆是少有的不挨餓的好地方,于是很多人拖家?guī)Э趤淼叫陆?/span>
新疆兵團不僅承擔新疆超過四分之一的生產任務,三年困難時期,兵團支援內地大批糧食。職工口糧降至每月原糧30斤,最艱苦的團場細糧只有20%,粗糧達到80%。
1962年初夏爆發(fā)“伊塔”事件,發(fā)生民眾越境的情況,兵團1.7萬人來到伊犁和塔城,代管、代耕和代牧,有效維護當地治安。同時,兵團還派戰(zhàn)士在2000多公里邊境沿線建成縱深10—30公里的防御地帶,邊境線建立了58個農場。對穩(wěn)定新疆、維護國家邊防安全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改善了西北邊防態(tài)勢。
此外,新疆兵團還參加了1962年10月對印自衛(wèi)反擊戰(zhàn)。1966-1978年修建中巴公路,兵團功勛卓著。
到1966年,兵團總人數達到148.5萬人,農牧團場158個,他們?yōu)樾陆捅鴪F的經濟發(fā)展、民族團結、社會穩(wěn)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文化大革命"期間,政治運動不斷增多,兵團事業(yè)遭到嚴重破壞,生產不斷下降。經營不善,出現嚴重虧損,待遇下降,人員流失。
1975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撤銷新疆軍區(qū)生產建設兵團及各師建制,所屬企事業(yè)單位全部移交地方管理。新疆農墾區(qū)經濟舉步維艱,國營農場巨大虧損。
創(chuàng)始人王震痛心疾首,數次到新疆調研,向中央建議恢復,1981年8月陪同鄧小平視察了新疆。
鑒于新疆農墾事業(yè)面臨的實際狀況和兵團的特殊地位及作用,1981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做出《關于恢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決定》,恢復了兵團建制,把原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qū)生產建設兵團”改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進一步肯定了兵團不可替代的地位與作用,成為全國13個生產建設兵團中唯一保留下來的兵團。
1982年兵團將幾乎全部大中型工礦企業(yè)無償劃拔給地方政府。如同1953年駐疆部隊將開墾的2733萬公頃荒地(3年開墾土地相當于歷代開墾總和的13倍)、19個現代化的大中型工礦企業(yè)及1萬多人,全部移交給新疆政府一樣,兵團人又一次白手起家,開始第二次創(chuàng)業(yè)。
1983年以后,兵團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速進行農墾經濟體制改革。1990年兵團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在國家實行計劃單列,為兵團經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兵團發(fā)展離不開王震的一心為民,離不開鄧小平的科學決策。
第六部分:定位和現狀,使命與擔當
2003年5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公開發(fā)布《新疆的歷史與發(fā)展》白皮書,對屯墾戍邊歷史經驗和兵團的性質、地位、任務和作用做出了專章闡述,明確了兵團是在國家實行計劃單列的特殊社會組織,是副省級單位,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政府的雙重領導。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簡稱"建設兵團"、"兵團"。兵團為中國最大的兼具戍邊屯墾、實行"軍、政、企合一"的特殊社會組織。兵團的黨務和稅收事務由自治區(qū)分管,而行政、司法、經濟、財政等則由中央政府管理,并依照國家法律自行管理內部的行政、司法事務。在統(tǒng)計方面,兵團的人口和面積一般都計入地方政府的統(tǒng)計中(兵團城市除外),但國民生產總值等則單獨列出,不計入自治區(qū)的數據。
兵團的管理體系主要有兵團、師、團三級。兵團和師均設第一政治委員、政治委員、司令員或師長三個主要職位。
兵團第一政治委員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黨委書記兼任。兵團黨委書記、政治委員兼任自治區(qū)的黨委副書記,由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直接任命,黨內級別為中央委員。
兵團的團級單位除了團場外,還有農場、牧場等,一般統(tǒng)稱為"農牧團場",行政級別為縣處級。團場編以數字番號。有些師實行師市合一體制,如石河子市,后效仿石河子模式建立五家渠市、圖木舒克市、阿拉爾市等。
60多年來,在中央的關懷和自治區(qū)黨委、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兵團事業(yè)不斷發(fā)展壯大。2021年兵團全年生產總值3395.61億元,經濟總量占自治區(qū)比重為21.2%。2021年末兵團人口348.5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2.87萬人。其中,漢族288.43萬人,少數民族60.07萬人。
2021年兵團糧食總產量280.9萬噸,創(chuàng)歷史新高,糧食種植面積450.2萬畝。如今,新疆三分之一的耕地是兵團人開墾的,兵團以占全疆1/7的人口,生產新疆1/5的糧食……。
兵團下轄14個師、185個團場(其中建筑工程團11個),插花地分布于自治區(qū)全境。517個獨立核算工交建商企業(yè)和一批科教文衛(wèi)體社會事業(yè)單位;有11家上市公司、2所大學和1所農墾科學院;有國家級的石河子、阿拉爾、五家渠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和農業(yè)高新技術園區(qū);有完善的公檢法司監(jiān)機構和健全的戍邊維護穩(wěn)定隊伍。
農一師:阿拉爾市
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阿克蘇地區(qū)境內,師部駐阿克蘇市,現阿拉爾市,2004年師市合一。以"生在井岡山,長在南泥灣,轉戰(zhàn)數萬里,屯墾在天山"聞名。阿拉爾市位于阿克蘇市東南123公里,面積6923平方公里,人口43.86萬人,是南疆兵團綜合實力最強、人口體量最大、基礎條件最好的師市。塔里木大學坐落于此。
農二師:鐵門關市
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內。2012年設鐵門關市,位于庫爾勒市西50公里,面積590.27平方公里,人口24.85萬人。市名源于古代二十六名關之一的“鐵門關”。
農三師:圖木舒克市
1966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喀什地區(qū)境內,師部原駐喀什市,2002年設圖木舒克市,圖木舒克市位于喀什市東北方向,面積2003平方公里,人口24.58萬人。
農四師:可克達拉市
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伊犁境內,師部原駐伊寧市。2015年設可克達拉市,意“綠色的原野”,東距伊寧市約40公里,面積979.71平方公里,人口25.66萬人。
農五師:雙河市
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內,師部原駐博樂市,2014年設雙河市,在博樂市東約20公里,面積2869平方公里,人口10.58萬。雙河市名源于唐代在博樂一帶建立的雙河都督府,取自于精河和博爾塔拉河雙河之意。
農六師:五家渠市
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內,2002年設市,師部與五家渠市師市合一。五家渠市位于烏魯木齊市以北33公里處,面積7813.67平方公里,人口9.64萬,文化、科技中心城市。
農七師:胡楊河市
1953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奎屯河中下游胡楊林附近,師部駐奎屯市,2019年擬建胡楊河市,距奎屯38公里,人口24萬。
農八師:石河子市
1953年成立,面積457平方公里,人口38.01萬。城市定位為新疆兵團中心城市、烏昌石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北疆商業(yè)中心城市、西部生態(tài)園林城和天山北坡經濟帶區(qū)域中心城市。
農九師:白楊市
1962年成立,主要分布在塔城地區(qū)北部邊境地區(qū),師部駐額敏縣,擬建白楊市位于塔城市西,市名源自小白楊哨所。擬建市行政區(qū)劃面積約為9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總量達到4.55萬人。
農十師:北屯市
1959年成立,主要分布在阿勒泰地區(qū),師部駐阿勒泰市北屯鎮(zhèn),寓意兵團屯墾最北之地,2011年設市,師市合一,面積4195平方公里,人口7.63萬人。
農十一師:建筑工程師
1953年成立,以工業(yè)、工程施工為主,師部駐烏魯木齊市。
農十二師:北亭市
即原烏魯木齊農場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為現名,主要分布在烏魯木齊市,擬建北亭市位于天山北坡,阜康市北面,面積500平方公里,人口2.5萬人。
農十三師:紅星市
即原哈密農場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為現名,主要分布在哈密地區(qū),師部駐哈密市。擬建紅星市位于哈密市東20公里,面積約1850平方公里,人口4.34萬人。
農十四師:昆玉市
即原和田農場管理局,1982年成立,2001年改為現名,主要分布在和田地區(qū),師部駐和田市。2016年設市,昆玉市位于昆侖山北麓,距和田市西70公里,面積687平方公里,人口5萬。
新疆兵團城鎮(zhèn)化建設實施以開墾地區(qū)作為中心發(fā)展壯大城鎮(zhèn)的策略,一師一市,達到城鎮(zhèn)化率70%目標,這個方法可以和地方城鎮(zhèn)補充,讓新疆廣袤的地區(qū)得到全面發(fā)展。
地圖紅色的部分是兵團所在地,除了烏魯木齊,其余基本分布在靠近邊境和塔里木盆地周圍,犬牙交錯。您若來新疆旅游,邊境附近基本都是團場,除了牧場就是一望無際的麥田或棉田。
進入到21世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迎來了新的歷史使命,黨中央也曾經強調:“兵團要發(fā)揮出調節(jié)社會結構,推動文化交流,促進區(qū)域協調,優(yōu)化人口資源等一些特殊作用”。
兵團文化和精神給新疆建設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按照黨中央的指示,兵團要繼續(xù)發(fā)揮優(yōu)良傳統(tǒng),帶領新疆人民走向新階段,做新時期的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示范區(qū)。
在石河子市游憩廣場的南端正中,醒目地聳立著一座大型的“王震將軍雕像”。這是為了慶祝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40周年,緬懷我國軍墾事業(yè)的偉大開拓者而建造的。
王震將軍在疆期間,籌集資金,興辦工業(yè),建立起鋼鐵、紡織、發(fā)電、農機、水泥、煤礦等一批工礦企業(yè)。到1953年,新疆的工業(yè)生產總值約為1949年的36倍。王震同志為促進各族人民團結,鞏固西北邊疆,嘔心瀝血,東奔西走,傾注全部精力,為新疆現代化工農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重要基礎,為新疆的長期穩(wěn)定和后來的全面發(fā)展打下良好的開端。
1993年4月,王震將軍逝世后,根據他的遺愿,將部分骨灰灑在天山。特贊曰:
屯墾戍邊兩千年,放下武器拓荒原。
駐守西域為國安,將士忠骨守邊關!
開國上將北大荒,一者三家戀天山。
敢叫戈壁換新顔,兵團精神永流傳!
農八師石河子墾區(qū)土地面積、人口、經濟規(guī)模占兵團四分之一,這里是兵團詩歌的主創(chuàng)地,也是著名詩人艾青的創(chuàng)作地,還是兵團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chuàng)業(yè)、開拓進取的集中寫照地。
石河子市有三大廣場:軍墾第一樓對面的游憩廣場、世紀廣場及音樂文化廣場。游憩廣場的“軍墾第一犁”與左邊的“邊塞新樂章”群雕和“王震將軍雕塑”呈品字分布。秋日街道兩旁紅艷艷的蘋果掛滿枝頭,可見良好的市民素質,同事口中的蘋果街名不虛傳。
石河子是我去過的新疆最美麗的城市,迎面而來的是寬廣的大街和優(yōu)美的綠化,來自全國各地的兵團戰(zhàn)友吹拉彈唱,林蔭間不時有豫劇、秦腔傳出,宛如內地的城市。她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全國雙擁模范城市,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全國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榮譽。
從博物館出來,傍晚的人們在游憩廣場翩翩起舞,有新疆舞,也有廣場舞,越來越多的人們涌入,匯成歡樂的海洋。
憶往昔,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撫今朝,石河子美名揚天下!
石河子為你打開了解新疆和兵團的一扇窗,她是諸多兵團師團的縮影,也是展示她們的一面鏡子。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吃水不忘挖井人。每當我遇到煩惱和困難的時候,就想起兵團,頓減陰霾,增強了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渾身充滿了力量。
作于2022年11月20日
【作者簡介】
苑愛東,祖籍山東鄆城,1987年就讀于河北地質學院地質經濟管理系會計專業(yè)。在冶金工業(yè)部地質勘查單位從事會計和管理工作。愛好文學,喜歡寫作和朗誦。
編輯:千然
【版權聲明】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及本網,歡迎轉載。非商業(yè)轉載請注明本網出處。商業(yè)轉載請獲得本網授權后合法使用,本網聯系郵件:service@hanlinglobal.com。